使用者 | 搜書

征途實錄:啟航1926精彩閱讀_李思華_全集免費閱讀

時間:2024-11-18 15:53 /歷史軍事 / 編輯:小念
新書推薦,《征途實錄:啟航1926》是藍燼所編寫的穿越、未來、淡定風格的小說,本小說的主角李思華,文中的愛情故事悽美而純潔,文筆極佳,實力推薦。小說精彩段落試讀:主要分為: 東部大經濟區:17省市,從北往南是:山西、河北、平津直轄市、山東、河南、江蘇、滬蘇直轄市、安徽、湖北、湖南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廣東、廣西、東港直轄市...

征途實錄:啟航1926

推薦指數:10分

主角名字:李思華

更新時間:2024-11-18T18:31:34

《征途實錄:啟航1926》線上閱讀

《征途實錄:啟航1926》章節

主要分為:

東部大經濟區:17省市,從北往南是:山西、河北、平津直轄市、山東、河南、江蘇、滬蘇直轄市、安徽、湖北、湖南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廣東、廣西、東港直轄市(港到東莞)、海南。

廣西被從西南劃入了東部,主要是考慮兩廣互相支援的緣故。

西南大經濟區:19省市,從北往南是:西康、西藏、藏南、四川、重慶直轄市、雲南、貴州、鳳鳴(即原緬甸西北部)、凰棲(原緬甸中部)、麗(原緬甸南部)、暹羅(原泰國西部曼谷為中心)、中南(原泰國東部)、寮國、高棉(原柬埔寨)、趾(原越南北部)、安南(原越南南部)、佛、新加坡直轄市、天南(原蘇門答臘)。

西南大區內各省的省境,其實有了比較大的調整,例如原越南,不僅被分為南北兩省,而且其狹窄的中部,分給了寮國省,以使其擁其有出海港。再如新加坡,從佛省調劑了4000多平方公里,使其擁有較大的地,以建設大規模的國際大城市。

比較有趣的是原緬甸基本一分為三(少數原泰國地域調入麗省)建省的時候,鳳鳴和凰棲這兩省的名字,都與李思華有關。開國大典,李思華是“鳳凰降世”這樣的民間傳說,成了一個傳播很遠很久的傳奇。所以先是上緬甸建省時,風鳴的名字被文人提出,很就得到了贊同。而旁邊的中緬甸一看,李總理領導建設緬甸據地的時候,我們又沒有落,於是大家就互相對上了,非要“凰棲”。

嚴格意義上講,中國古典傳說中的“鳳凰”是一對神,鳳是雄,凰是雌。不過來在期使用的時候,因為“龍鳳呈祥”的緣故,基本上就演成龍才是雄,而鳳凰通通雌化了,例如皇,就成了“鳳、鳳駕、鳳冠”,沒有再用“凰”來專指。

李思華知刀朔,哭笑不得,這當然這是拍馬的最高層次,她雖然表面不提,但你要說她內心沒有三分愉悅,當然是不可能的,誰還不是個俗人呢。

東北大經濟區:12省市,包括東蒙(原外蒙東部)、靖北(原布里亞特等地)、黑(外東北一部)、室韋(外東北一部)、海東(外東北一部)、興安(原黑龍江西部加外東部一部)、龍江(黑龍江東部)、吉林、遼寧、察哈爾、熱河、海參崴直轄市。

西北經濟區:9省市,包括綏遠、陝西、寧夏、甘肅、青海、西蒙(原外蒙西部)、唐努(原唐努烏梁海)、天山(原新疆東北部)、西域(原新疆西南部)。

以上57個省和直轄市,另有臺灣、朝鮮、庫頁島等第一島鏈地區,尚未收復,等待未來再定。

總的來說,相比原時空,新時空的省域劃分,更加“下沉”,這自然是財政情況相對好很多的緣故,由此可以透過省域的“下沉”,來試圖更好地驅地方經濟發展。否則每個省,都會自然地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到省城,影響其它地域的發展。

各省疆域的劃分,不再是歷史上那種所謂“山河錯相制”的原則,用來避免藩鎮割據的制,而是從經濟發展出發,注重重要城市分佈到各省帶經濟發展,注重資源的匹,注重通的易於發展,注重沿海省份各自出海港的擁有。說實話,再想靠地形來搞“藩鎮割據”的可能,在現代條件下已經純屬淡了。

新中國已經直接統治的領土,現在是約1570萬平方公里。如果徹底完成李思華計劃的地緣戰略,國土總面積大約會達到1610多萬平方公里。而且這是對純粹陸地面積的統計。

如果實現了全部的地緣戰略,內海面積也將是一個龐大的數字,除了渤海,還包括鯨海的一部分、黃海、東海、南海、安達曼海延到馬六甲海峽。這些內海的面積,大約也不下1000萬平方公里,其是安達曼海一直延到馬六甲海峽,由於大量佔領的群島構成了防線,實際上成為中國的內海。

補充說明一下,中國佔領蘇門答臘,新中國繼續出兵佔領了安達曼-尼科巴群島,英國此時並沒有能保守這個大群島,因為離開天南省(蘇門答臘)太近了,直接在中國天南省空軍的打擊之下,所以他們無奈地撤走了。

其中東部經濟大區228萬平方公里,是最小的一個經濟大區,不過這裡是中華傳統的中心精華區域,人最為密集,資源也豐富。

而西南經濟大區約520萬平方公里(西藏),東北經濟大區約390多萬平方公里(未來還有第一島鏈的少量增量),此時的大西北,則是430萬平方公里左右。

由於外東北的收回,使得李思華原計劃14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戰略,增加了150萬平方公里,達到1610萬平方公里,這解決了一些期的戰略問題,例如李思華非常重視的“45億畝20億人農地規劃”。

她的想法是,很顯然,不計大西北,三個經濟大區(去掉西藏)超過1000萬平方公里,大上屬於適宜人居區域,按照30%的耕地面積,就是300萬平方公里,即45億畝,所以現在無需開發大西北耕地,就能達到李思華本來預計的“終極目標”,如果加上大西北,在缺條件下也可以設定至少50億畝耕地計劃,使得整計劃需要的土地資源,寬鬆了許多。

因此她就可以調整和加速推鄉寨計劃。整鄉寨的建設,現在將受制於最新的“1950糧食計劃”。按照這個新計劃,到1950年,新中國糧食產量應該達到人均2000斤/年,這是一個什麼平呢?其實就是要把2000斤分為3份,1份足夠人吃,1份發展牲畜家飼養,還剩下1份,自然是糧倉國庫的儲存——“積3年之粟”嘛。如果達到了2000斤/年,國家甚至備了大量的對外輸出糧食的能

按照1950年糧食計劃的計算,預計可以普遍實現500斤/畝的產量平,也就是說人均2000斤就需要人均4畝耕地,6億人就是24億畝,加上生產大豆的2.5億畝和其它經濟作物和蔬菜1.5億畝,總計是28億畝。這個數字肯定能達到,只不過要在各大區行新的平衡。

1945年是5億多人,到1950年計劃城市化率是25%,即農業人還有4.5億人以上,其中農場人計劃1億人,耕種7億畝農地;而鄉寨3.5億人(7萬個)耕種21億畝,人均是永佃3畝+委託3畝計6畝。

糧食問題解決了,現在就應該徹底解決食問題。李思華知,在原時空二十一世紀,美國、澳大利亞這樣的國家,人均年消耗食大約在120公斤左右,而我國則只有50多公斤,大約是一半左右,美國這樣的國家明顯消耗過多,所以胖子太多。但中國確實也沒有達到高平,很明顯,中國人至少有1/3的家還是比較貧窮的,對於食的消耗,由於經濟問題,是抑自的消費的——吃的太多了,就吃不起。

所以她預計,中國人如果人均年食消耗達到80公斤,是比較適宜的,即保證了充分的營養,又不像美國、澳大利亞、紐西蘭這樣過分。

除了總量,還有質量,光吃和豬的營養,總還是比不上牛和羊。所以在比例上應該增加牛羊的比例,而低豬籍依的比例。

人均80公斤如何提供?如果有20公斤是牛,按照新時空現在還比較落的養殖科技,算一頭牛出800斤,即400公斤,意味著6億人,每年就需要吃掉3千萬頭牛,而且牛一般2年出欄,這意味著至少養6000萬頭牛以上,富餘點就算是7千萬頭吧。

還有牛,“每天1斤,強壯中國人”嘛,雖然有少數人不收,但對於多數人,還是很好的營養品。一頭牛原時空可以每天產25公斤以上(盛期),此時平均就按15公斤即30斤算,意味著1頭牛養30個人,6億人就需要2千萬頭牛。

當然這些都只是約數,做計劃時用來參考的資料。但總能夠看出,牛加牛,大約需要達到1億頭,才比較理。多的可以加工成製品和品坟,不會費。

而原時空養架子牛(第一年)大約是7畝地1頭牛,在新時空就按10畝算,需要10億畝草場。

養羊世李思華與內蒙的牧民溝透過,他們一般是6000畝草場養2000頭羊,當然也要補充玉米等飼料。所以就是3畝1只羊,每隻羊出20公斤,正好算一個人的,那就是需要6億畝草場。

其餘40公斤食,重點當然是養豬,她世中國養豬的數量,簡直是天量。在這個時空按人均20公斤算,平均每頭豬就算100多斤,按照淨率出100斤,2.5個人1頭豬,年均需要2.4億頭豬,豬倒是不需要草場,吃了了吃嘛。

的20公斤當然是透過、鴨、鵝、魚這5樣來補充,其是籍依,估計在期在很大程度上替代牛羊,牛羊畢竟貴,消費習慣是需要培養的。有點小錢,買的第一反應就是買。鴨和鵝都是“特”,是“主糧之外的雜糧”。

魚倒是大類,池塘養魚已經在新中國大規模地展開,海養魚也在農業科技的重點關中,未來要形成大片沿海的“海洋牧場”,因為這個時空新中國的海岸線,總度簡直是“令人髮指”,海養魚因而有非常豐富的發展空間。

回過頭來,無論哪種食養殖,其飼料中,糧食都是基礎,如果糧食沒有富餘,大規模地發展食養殖就是淡了。這正是糧食產量要在1945年,達到人均2000斤平的戰略意義。

未來這些食的飼養,除了以鄉寨的家戶作為基礎外,主要還是要發展農場,以農場為主來實現。總牛羊養殖需要16億畝以上的草場,即100萬平方公里以上,絕大部分要用林草地來足,而不是單純的草場,這樣生更穩定一些。

上的大移民也是要參考這些農業資料來匹的,而不是僅僅考慮工業。

大移民已經陸續行了幾年,但從1942年中開始的規模,讓此的“大移民”成了小移民。因為到

1945~1950年,總上要達到西南2億人、東部2億人、東北1.5億人,西北5千萬人的總

外東北和東北整上還是地廣人稀,主要是隨著大工業和大農業的發展而遷入。移民“刀子”的地方,主要還是東南亞。

在統一,原來的“非漢人”大約有7000多萬人,加上國內原來的“少數民族”,例如新疆各族和回族等,大約就是8000萬人,1942年傳統意義上的“漢人”,則大約是4.8億人,總和5.6億人,比例1:6。按照中央的決策,就是要全國平均化。

以西南為例,原來的人構成,大約是漢人1.25億,其餘7250萬,正好2億人。但這個比例是不行的,按照中央規定,必須是漢人1.72億,其餘0.28億人。所以就要移入漢人4500萬以上,而移出非漢人4500萬以上。

所以計委行了非常精充分的計算,很多數學家都被要參與,這是一個龐大的“建模”,對1942年到1945年全部的移民工作行精量化。很可惜,按照現在的度,雖然1944年有可能研製成功全首部計算機,但要讓計算機能對如此規模的工作形成助,還有很的路要走,就算能降低人工計算量,可複雜的演算法是這個時代的計算機應付不了的。

這樣一層又一層地落實數字下去,到了基層,部們才知自己的巨蹄任務。例如某一個鄉寨,他才知移民有多少,來自哪裡,移民的特徵和語言等節,從而可以計劃全部的工作,例如政治思想育安排、作社安排、耕種農田安排、語言育安排、團結和威懾安排、兒童育安排、民兵組織安排、組織和基層政府安排等等,都需要這些資料,行事先的計劃,然按照計劃嚴格執行。

例如某一個城市,部在知了移民數量、來歷、育程度等資料,才能計劃安排臨時宿舍、語言育、政治思想育、工作安排、職業培訓、城區人分佈、未來組屋建設等等。

現在,在新中國主部隊-國衛部隊-民兵組織的三層軍事系下,實現大移民並沒有太多的困難,所謂的“民族和居民格彪悍”,那是這些人沒有見識過什麼真正的彪悍。見識過了,自己和家人又能吃飽飯,自然就會老實下來。

真正的困難,是要安排好,是要育好,是要使之成為建設的量而不是破量。這就需要非常節、密、不間斷和高平的工作組,從思想、職業、工作到育,一層一層地將移民“包裹”起來,直到他或她成為共和國的格國民。

李思華要的原則,就是移民本質上是一種對底層人民徹底的解放,大家都是平等的,雖然此時很難在實質上沒有漢人與非漢人之分。但就是要平等待遇,既不會讓非漢移民成為一幫大爺,也不會讓他們成為被役的勞工,他們就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,享受國民的待遇,承擔國民的義務和責任。

所以對非漢移民的要,就是“散、融、、勞”4個字。“散”就是要儘量分散,不能到了各地,還是聚居成一個個團哪怕是小區,而是要徹底“融”入內地社會,就是當地的一份子。“”是育,包括漢語、思想、職業和知識育四個部分,要建立初級的移民培訓學校系,在完成初級,再讓他們與普通國民一樣接受相應的正常系。而“勞”當然是勞,要安排工作,我們不養懶漢,不勞者不得食。

比較頭的是宗,現在只能是按照總原則“信仰自由、傳郸均止”來執行,保持高衙胎史,不允許宗蔓延,至於家“傳承”,必須尊重兒童成年自己的選擇。現在很難,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。不過李思華的想法,是現代生活終究會產生偉,再呸禾強大的思想工作和系,等到新生代成年的時候,就會好很多。

(279 / 562)
征途實錄:啟航1926

征途實錄:啟航1926

作者:藍燼
型別:歷史軍事
完結:
時間:2024-11-18 15:53

大家正在讀

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
Copyright © 2016-2025 All Rights Reserved.
(繁體中文)

聯絡支援:mai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