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足跡 | 搜書

梁實秋讀書與做人第 1 篇

梁實秋 / 著
 加書籤  朗讀 滾屏

☆、正文 代序

记住【找書小說網】:ZHAOSHUS.CC

读书苦?读书乐?

从开蒙说起。

读书苦?读书乐?言难

读书自识字起。开蒙时首先是念字号,方块纸字,天读三五个,慢慢增加到十个,先是由手写,书局也有印制成盒的,背面还往往有画图,名曰看图识字。小孩子淘气,谁肯沉遍地认识那几个单字?若是靠,甚至糖果的奖想孩子开始识字时会有多的乐趣。

光是认字还够,需练习写字,于是以描模子开始,“,孔乙己,化三千”,再就是“去二三里,烟村四五家,亭台六七座,八九十枝”,或是“王子去仙,丹成九天,洞中才,世几千年”。手搦毛笔管,听使唤,若是先由把着小手写,多半就会描串串的黑猪。事实,没有次写字曾打翻墨盒砚台手乌黑,狼藉堪。稍写小楷,折子乌丝栏,写三五行就觉得很吃致说,写字还算是愉的事。

私塾或从“,手,足,刀,尺”读初小科书的,对于觉陌生。念背打三部曲,是们传统的学法。目十行而能牢记于心,那是天才的行径;普通智商的童,非打是很难背诵如流的。英国十八世纪的约翰逊博士就赞成罚,说那是最直截了当的学法,颇们所谓“扑作刑”之意。私塾老师概都旱烟,二尺的旱烟袋总是随时离手的,那烟袋锅子最可怕,铜制,如果孩子背书疙疙瘩瘩的气,当心那烟袋锅子敲在脑袋壳,“砰”的声就是包。谁谁知。小学室讲台桌子屉里通常藏有戒尺条,古所谓槚檚,也就是竹板块,打在手掌其声清脆,觉是又热又。早年的孩子没尝打手板的滋味的太多。如今罚悬为例,偶为之会成为新闻。现代的孩子比较有福了。

的孩子认字,全凭记忆,记去。如今的孩子读书,开端第册是先学注音符号,这是改革。本是,先有语言,有文字。们的文字是拼音的,虽然其中部分是形声字,究竟无法看字即能读声音,或是发音即能写文字。注音符号(比反切明多了)是帮助把语言文字而为种工,对于童读书实在是无比的方们中国的文字是没有严密的系,所谓六书即是提纲挈领的理论,虽然号称“小学”,小学生谁能理解其中的理?《说文解字》五百四十个部首就会使晕头转向。章太炎编了个《部首歌》,“、三、示、王、玉、珏”煞费苦心,谁能背得?陈独秀编了部《小学识字读本》(台湾印行改名为《文字新论》),是文字学方面部杰作,但是显然是适小学识字的读本。们中国的语言文字,说难难,说易易,本汉说这样段话——。

北京语实在是种最可怜的方言,总共只有四百二十个音缀;普通的语词四千个,这四千多个的语词,统须支于四百二十个音缀当中。同音语词的增,使听受者受了极的困难,于此也可以想见了(见《中国语与中国文》)这是外国对外国所说的话,们中国童国语娴熟,四声准确,并觉得北京语“可怜”。们的困难在语言,在语言与文字之间的通。所以读书从注音符号开始,这方法是绝对正确的。

《三字经》《百家姓》《千字文》是旧式的启蒙的材。《百家姓》有其实用价值,对初学并相宜,且置勿论。《三字经》《千字文》都编得错,富妥当,而且文字简练,应该是很好的材,所以直到今还有怀念这两部匠心独运的著作,但是对于童并相宜。孩子懂得什么“之初,本善”,“天地玄黄,宇宙洪荒”?民国初年,在北平陶氏学堂读个时期的小学,记得国文课是由老师领头鼓其镗,踊跃用兵,土国城漕,独南行”,全班遍遍地循声朗诵,老师喉咙了,就指派个学生(班之类)代表领头。朗诵小时,课。好多首诗经作品就是这样注入的记忆,可是了五六十年之自己索才略知那几首诗的意。小时候多少时间都费掉了。读《诗经》的那位老师的姓名已记得,那副的音容貌至今能忘。

新式的语文科书顾及童心理及生活环境,读起自然较有趣味。民初的国文科书,“二手,开门见山,山小,落石”,“,入市中,买鱼两尾,步行回家”

类课文还多少带有点文言的味仿效西的作风,就有了“小猫,小类的句子,为某些所诟病。其实孩子喜欢小,由此而入读书识字之门,亦未可厚非。抗战初期曾负责主编中小学科书,知其中艰苦,概越是初级的越是难于编写,因为牵涉到童心理与学方法。现在台湾使用的“国立编译馆”编印的中小学科书,无论在或印刷步,学生面对这样的科书至少应该至于望而生畏。

纪律与趣。

中与、二年级是读书学的个很重阶段。现在所谓读书,和从所谓“读圣贤书”意义同,所读之书范围较广,学有各门各科,书有各种各类。但是国、英、算是基本学科,这三门读好,以荆棘丛生,无是。而这三门课,全无速成之方,必须按部就班,耐着子苦熬。读书是种纪律,谈到什么趣。梁启超先生是所敬仰的位学者,篇《学问与趣》广受众欢,很多读书全凭趣,无形中受了此文的影响。也是所影响到的个。在清华读书,窃自比附于“少小文辞”之列,对于数学顾,以为近,自甘弃,勉强及格而已。留学国外,学校当局强迫补修立几何及三角二课。这才知发愤补修。可巧所遇到的数学老师,是真正循循善讲解条定律项原理,厌其详,远譬近喻地学生彻底理解而已。因此在这两门课中居然培养趣,得到优异的成绩,蒙准免予参加期终考试。举这个例,为的说明件事,吾读书课,无所谓近与近,无所谓有无趣。读书课就是纪律,越是自己喜欢的学科,越加倍鞭策自己努钻研。克制自己望的这功夫,从小时候开始锻炼。读书学,自有条5正路可循,由得自己任。梁启超先生所倡导趣味之说,是对有志研究学问的士说是对读书学的青年致辞。

学为最学府,易令滋生误解,学只是又个读书学的阶段,直到毕业之才可称之为学问的“开始”。学仍然是个准备阶段,学所讲授的仍然是基本知识。所以学生在读书方面没有多少选择的自由,凡是课程规定的以及师指定的读是必须读的。青年常有反抗的心理,越是规定必须读的,越是愿去读,宁愿自己去海阔天地穷搜冥讨。到头是枉费自己吃亏,五四时代而知所从。张之洞的《书目答问》足以餍所望。有天几个同学和以《清华周刊》记者的名义城去就于北的胡适之先生,胡先生慨允为们开个最低的国学必读书目,就发表在《清华周刊》容非常充实,名为最低,实则庞得惊。梁启超先生看到了,凭渊博的学识开了个更详的书目。没有能按图索骥地去读,能约略翻阅遍认识其中较重名书名就很错了。吴稚晖先生看到这两个书目,气得发切线装书都丢茅坑里去”的名言!现在想想,们当时惹的这个书目风波,倒也是什么事,只是好骛远切实际罢了。们的举表示肯枯守学校规定的读书纪律,而对于更广泛更自由的读书的开始展了天真的趣。

☆、第卷 第

书到用时方恨少。

到三十岁左右开始以书为业的时候,发现自己学识足,读书太少,应该确有把的题目东个窟窿西个缺,自己没有全部搞通,如何可以?既已荒疏于,只好恶补于,而恶补亦非易易。忘记是谁写的副对联:“书有未曾经读,事无可对言!”很有意思,句好像是左宗棠的,知是谁的。

这副对联表面语气很谦逊,味之则自视甚。以句而论,天之书浩如烟海,当然无法遍读,而居然发现自己尚有未曾读之书,则其已经读之书必已在少数,这气何等傲!这句话,是因为染了几分傲,而是因为确实知自己的谫陋,许多该读而未读的书太多,故此时时记挂着这句名言,勉励自己用功。

自三十岁才知的读书恶补。恶补之的是先开列书目,何者宜优先研读,何者宜稍加参阅,版本问题也是非常重。此时因兼任学的图书馆切均在草创,经费甚为充足,除了国文系以外各系申请购书并踊跃,乃利用机会在英国文学图书方面广事购储。标准版本的重典籍以及参考用书乃致齐全。有了书并等于问题解决,逐步本地看。哪里有充分时间读书?当时最羡慕英国诗弥尔顿,学卒业之听从的安排到郝尔顿乡别墅帷读书五年之久,有董仲三年窥园之概,然而问世。也曾经对类似的愿望,愿苦读几年书,但是格于环境,事与愿违。书,面恶补有关的图书,真所谓是困而学。例如莎士比亚剧本,当时熟悉的三分之,例如弥尔顿,只读六卷。这重的缺失,以才得慢慢弥补。至于国学方面更是多少年茫然知如何手。

读书乐。

读书好像是苦事,小时嬉戏,谁读书?既读书,还无数次的考试,面临威胁,担惊害怕。就业之想奋发则已,否则仍然继续读书。认识位银行家,间筹划盈虚,但是头摆着英译法朗士全集,每晚翻阅几页,久。

读毕全书,引以为乐。宦场中、商场中有少可敬的,品位很,嗜读倦,可见到都有读书种子,以读书为乐,并非全是只知争权夺利之辈。们中国自古就重视读书,据说秦始皇百二十斤重的竹简公文才就寝。《鹤林玉》载:“唐张参为国子司业,手写九经,每言读书如写书。宗以万乘之尊,万幾之繁,乃亦洒宸翰,遍写九经,云章烂然,始终如,古帝王所未有也。”从没有印刷的时候讲究抄书,抄书遍比读书遍还受用。如今印刷发达,得书容易,又有印影印之术,无辗转抄写之烦,读书之乐乃为增加。想想从所谓“学富五车”,是指以牛车载竹简,仅等于今之十万字弱。公元千年以羊纸抄写部《圣经》需三百只羊!那时候图书馆里的书是用铁链锁在桌的!《听雨纪谈》有段话:苏文忠公作《李氏山藏书记》曰:“予犹及见老儒先生言其少时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而可得,幸而得之,皆手自书,夜诵读,唯恐及。近岁,市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,夜传万纸,学者之于书,多且易致如此,其文词学术当倍蓰昔。而生科举之士皆束书观,游谈无。”苏公此言切中今时学者之病,盖古书籍既少,凡有藏者率皆手录。盖以其得之之难故,其读亦苟。到唐世始有版刻,至宋而益盛,虽云于学者,然以其得之之易,遂有蓄之而读,或读之而灭裂,则以有板刻之故。

无怪乎今之如古也。其言虽似言之成理,但其结论今如古则非事实。今书多易得,有于学子,读书之乐岂古之所能8想象。今之读书所面临之问题乃图书之选择。开卷有益,实未必然,即有益之书其价值亦有差别,罗斯金说得好:“所有的书可分为两类:风行时的书与永久朽的书。”们的时间有限,读书当有选择。各志趣同,当读之书自然亦异,唯有共同标准可适用于们全。凡是中国皆应熟读国之经典,如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,以及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,再如《秋左氏传》、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以及《资治通鉴》或近所著通史,这都是国传统文化之所寄。如谓文字艰,则多有今注今译之版本在。其如子集之类,则各随所愿。

生苦短,而应读之书太多。生到了个境界,读书是为了应付外界需是为,是为己,是为了充实自己,使自己成为个明事理的,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。吾故曰:读书乐。想起英国十八世纪诗句诗——Stuff

the hed

[推薦作品] [更多相關作品] [章節報錯]
目錄
大家正在讀

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
Copyright © 2016-2025 All Rights Reserved.
(切回簡體版)

聯絡支援:mail

周2 17:6